安徽商报讯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一段时间以来引起市民高度关注。有人觉得站点多了,有人觉得选址不合理,有人担心后期管不好……围绕市民关心、热议的问题,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采访了合肥市城市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和社区负责人。
投放点建多少个才合适? 建设数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原则上每300至500户设置一处”。合肥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这是一个指导性标准,现实操作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到底建几个才合适,有居民提议能不能先少量建设几个“试一试”?“这个当然可以。事实上,合肥很多小区已经在这样做了。先建设几个,投入使用,居民看看效果。如果不够,后期再继续增添。”
投放点到底该建在哪?选址应充分征求意见
合肥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根据《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投放点建设需要地面硬化,有完善的通风、通电和上下水设施,这些在选址时都要考虑到,投放点的设置还要考虑不能影响消防安全。“实际操作中,一般会考虑方便投放的前提下,不要离居民楼太近。但有些高层小区楼间距比较密集,选址时确实有难度。”这位负责人介绍,投放点选址,物业、社区应该充分征求广大居民的意见,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得到居民的支持。
投放点会不会让环境更差?清运更及时 不会有异味
合肥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投入使用后,按照要求,楼栋口的垃圾桶将全部撤掉。实行垃圾级分类后垃圾的量肯定也会减少。在入轨阶段,每个投放点都会有志愿者、督导员等专人维护。在垃圾清运方面,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要求“日产日清”,有条件的一天清运两次,清运更加及时。再加上投放点会配备除臭、消毒等设施,只要管理到位,不会产生异味。“可以肯定的是,会比现在楼栋口的垃圾桶更好。”
提前两年宣传 启动时很顺利
位于合肥市百花井附近的市政府宿舍小区,2019年7月就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小区所在合肥逍遥津街道拱辰社区党委书记、社居委主任吴霞介绍,在2019年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之前,社区又多次召开宣讲会,邻里节等各项活动中也都把垃圾分类纳入进去,同步宣传。社居委还邀请了社会组织,上门与居民面对面开展非常具体、详细的垃圾分类培训。“可以说,启动的时候,各方面条件已经很成熟,大家脑子里都有了这个意识。”
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之初,楼栋口的垃圾桶撤了,担心有居民觉得不习惯,社居委还发动小区居民,在小区进行巡查和劝导。小区党支部引导党员主动参与巡查和督导,大家排了班,轮流“上岗”。吴霞介绍,因为前期宣传充分,小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工作开展远比当初想象的要顺利。“现在不仅年轻人有分类习惯,老人和孩子意识也非常强。”她透露,目前小区计划再建设一个封闭式投放点,方便居民分类投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小问题”检验基层治理能力
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多少、建在哪、怎么管……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并曾参与地方标准制定的合肥高新区绿迹环保垃圾分类发展中心理事长范士俊认为,这些看似工作中的“小问题”,其实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的关键点,检验基层现代化治理能力。
合肥目前在垃圾分类的推进上,不同的小区在模式上存在差异。范士俊认为,垃圾分类本身就是动态管理,目前仍在探索阶段,没有必要固定模式。实践过程中,每个地方都可能开发出自己适合的模式,只要最终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都是可行的模式。
在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的后期管理上,范士俊认为,不管是社会组织管理,还是社居委招募志愿者管理,或是成熟后由物业公司统一管理,都应建立起长效的培训机制,管理者不仅要学会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更要懂得如何开展引导和宣传。“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耐心、毅力、社会责任感,更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都应贯彻到培训中。所有管理人员上岗前都应该经过培训,才能确保投放点未来科学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