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MORE

关于我们

合肥高新区绿迹环保垃圾分类发展中心由一群乐于奉献、热爱环境、有责任心、关注生态发展、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 于2020年01月9日注册成立,是目前安 ...

行业资讯

上海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探讨 ——以上海市JA区和BS街道为例的调研

关键词:环境,税,真正,称得上,是,一种,典型的,‘,死亡,

日期:2020-04-28文章来源:未知
我要分享

一、调研背景

 
 

垃圾分类在中国推行了18年,国内区县级以上规模取得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见。在人口众多地域狭小的上海,垃圾分类在某些区的某些街道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效的取得,与近年来上海的城市精细化治理上的进步是一致的。

为了对上海市垃圾分类经验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零废弃联盟和上海爱芬环保共同发起了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讨论2018年底之前上海市开展垃圾分类的情况,找到上海市的亮点和特色。

 

从市级到社区垃圾分类各利益相关方的激励/动力机制

 

二、上海市垃圾分类特点

 
 

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相对于其他地区,上海市垃圾分类的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建成了一个基本通畅的分类垃圾清运和处置体系(2018年更是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全程分类体系”并确保在2020年建成)。

 

第二,从2014年以来,上海市建立了以“绿色账户”为核心的激励-督促系统,并购买第三方组织服务,进行社区垃圾分类推动。开展“绿色账户”工作以来,上海涌现出很多第三方组织,承接绿色账户-垃圾分类的社区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基层社区网络,并相对地起到了引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直接间接促进了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

 

第三,上海基本搭建了一套从市级政府到社区各类主体、再到居民的统一的垃圾分类激励/动力体系,并在财政上对各个环节予以资金支持。这套体制的每个环节,都在鼓励居民、社区管理者、街镇政府官员、区政府管理者、回收业者、末端处置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垃圾分类的每个环节做好自己的本分和本职工作,从而确保垃圾分类的整个链条基本通畅。

 

对社区垃圾分类不同参与方的补贴

 

三、基于BS街道的进一步研究

 
 

囿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报告主要描述第三个特点,即,上海市开展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包含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以上海市JA区为例,详细地梳理了各个利益相关方开展垃圾分类的动力。但是,在相同的激励机制下,街道或者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成效大有区别,为了探究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我们选择了BS街道来做更细致的研究。

 

本次调研的主要发现:

1、尽管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上海市仍然基本建立了针对各层面多主体的激励/动力机制,并产生了积极作用。

  • 在市级层面,垃圾分类列为保障上海生态安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 在区级层面,市级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区领导的关注度和环保理念、以及跨区生活垃圾环境补偿额计量征收制度是区级政府开展垃圾分类的主要动力。

  • 在街镇层面,示范街镇考评制度、公示机制、补贴激励制度、以及区级财政对硬件设施的保障,为街镇政府垃圾分类提供了持续推动力。

  • 在社区层面,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品牌的打造、以及街镇的考核,是居委会的主要动力;大多数志愿者是党员积极分子,党建引领、从专业社会组织学到知识并与其他居民因为垃圾分类而发生情感连结,是最重要的动力;增进在居民中的认同感和公信力,并争取街道补贴,是物业的主要动力;而业委会则看重垃圾分类有助于打破居民之间的隔阂,提高凝聚力,便于其他工作的开展。

  • 居民家户的动力则更为多元:自身的责任感,志愿者和保洁员的“辛苦效应”、对环境改善的期待、绿色账户积分、以及社区监督、入户指导、红黑榜等,都会对居民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 第三方组织的动力既来自于自身的使命和价值观,也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和考核监督。

 

2、通过对不同社区垃圾分类在相同的激励机制下取得不同成效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垃圾分类在具体社区的成效和以下因素相关:

  • 垃圾分类推进时间越早,居民参与初次分类的广度和水平越高,成效越好;

  • 垃圾分类的推进主体大都是居委会,但物业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业主自治小区垃圾分类效果更为持久和优质;

  • 社区能人是促进垃圾分类成效高低的一大力量,业委会成员、居委会成员、志愿者领袖的作用更加持久和强大。

  • 目前以不同的指标来评价垃圾分类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别;效果层面评价和行为层面评价也没有很好的统一。

 

结语

 
 

虽然自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开始实施,上海垃圾分类将进入新时代,但本报告提出的上海市从市级到社区的激励机制仍然值得处于垃圾分类探索阶段的许多城市借鉴。

它提示着全国其他城市:我们的管理理念是否真正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我们的考核评估等机制是否足够合理,我们的措施是否已经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为垃圾分类真正适合的目标去努力。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激励机制与2019年上海市的垃圾分类立法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激励机制在前期所带来的成效及其在垃圾管理链条上各类参与主体(包括公众)中累积的信心,上海市垃圾分类立法才能水到渠成。